virtual void internal_dispose() const {
#ifdef SK_DEBUG
SkASSERT(0 == this->getRefCnt());
fRefCnt.store(1, std::memory_order_relaxed);
#endif
delete this;
}
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调试技巧(Debugging Technique),主要用于检测use-after-free(释放后使用)错误。它的逻辑有点“反直觉”,但非常巧妙。
让我们逐行分析这段代码:
代码功能解释
-
virtual void internal_dispose() const {
- 这是一个对象内部 disposal(处置/释放)的方法,很可能是在引用计数降为0时被调用的。
-
#ifdef SK_DEBUG
-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代码块只在调试构建(Debug Build)中生效。在发布版本(Release Build)中,编译器会完全忽略这段代码。
-
SkASSERT(0 == this->getRefCnt());
- 断言(Assert):首先检查当前的引用计数(RefCnt)是否为0。这是一个安全措施,确保我们只在对象理论上不再被使用时才销毁它。
-
fRefCnt.store(1, std::memory_order_relaxed);
- 这是关键行- 在删除对象之前,它故意将引用计数从0重新设置为1。
-
#endif
- 调试代码块结束。
-
delete this;
- 最后,执行实际的删除操作,释放对象占用的内存。
为什么要在删除前把引用计数从0改成1?
这完全是为了在调试时更容易地捕捉致命错误。
想象一下这个场景(没有这行代码):
- 一个对象的引用计数降为0,
internal_dispose()
被调用。 - 对象被
delete this;
销毁,其内存被释放。 - 然而,由于编程错误,某个地方还保留着一个指向这个已释放对象的“悬空指针”(dangling pointer)。
- 这个悬空指针后来又被用来调用方法(比如
ref()
或unref()
)。 - 程序可能会发生各种不可预测的行为:立即崩溃、稍后崩溃、或者静默地损坏数据。最糟糕的是“稍后崩溃”,因为它让调试变得极其困难(崩溃点离错误点很远)。
现在有了这行代码,场景变成了这样:
- 引用计数降为0,
internal_dispose()
被调用。 - 代码将引用计数从0设置为1(此时对象仍然即将被删除)。
- 对象被
delete this;
销毁。 - 那个相同的编程错误发生了:悬空指针被用来调用
unref()
。 unref()
方法会读取对象的引用计数。它读到的值是 1。unref()
逻辑是:1 - 1 = 0
,于是它再次调用internal_dispose()
!- 程序会立即重新进入这个函数。
- 函数开头的断言
SkASSERT(0 == this->getRefCnt());
会被再次触发。但这次,this->getRefCnt()
会尝试读取已经释放的内存。这块内存可能已经被重新分配并覆盖,值很可能不是0。 - 结果:断言失败,程序在错误发生的地点附近立即崩溃。
总结:目的与好处
行为 | 没有 fRefCnt.store(1) |
有 fRefCnt.store(1) |
---|---|---|
use-after-free 后果 | 不可预测,可能稍后崩溃,难调试 | 立即、明显、可预测地崩溃 |
调试难度 | 困难 (Heisenbug) | 简单 (崩溃点直接指向错误) |
原理 | 访问已释放内存是未定义行为 | 让后续的 unref() 调用必然触发断言或二次删除 |
简单来说,这是一个**“毒化”(Poisoning)** 操作。它故意让对象在死后留下一个“陷阱”。任何试图再次使用这个已死对象的操作,都会直接踩中这个陷阱,从而让隐藏的bug立刻现形,极大简化了调试过程。
这是一种用一个可预测的、明显的崩溃来替换一个随机的、神秘的崩溃的经典技术。